缓刑的期限从哪天算起
乐清法律咨询
2025-05-21
1.缓刑期限起算分拘役和有期徒刑两种情况。拘役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少于一年。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若一审宣判后无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此时起算;若有上诉或抗诉,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算。
3.判决前先行羁押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建议相关人员在被宣告缓刑后,及时了解判决生效时间,明确缓刑考验期的起始点。司法机关在宣判时应清晰告知当事人缓刑考验期的计算方式和起始时间,避免产生误解。✫✫✫✫✫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法律分析:
(1)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情况。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少于一年。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3)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后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该日期起算。
(4)若提出上诉或抗诉,经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5)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提醒:缓刑考验期限计算有明确规定,不同判决情况起算点不同。遇到相关法律问题,因案情有别,建议咨询以作进一步分析。✫✫✫✫✫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一)对于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有不同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少于一年。
(二)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三)若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后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该日期起算。
(四)若提出上诉或抗诉,经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五)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1.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拘役缓刑考验期是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不少于两个月;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是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少于一年。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3.一审宣判后无人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从该日起算;上诉或抗诉,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日起算。
4.判决前先行羁押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结论:
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拘役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且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且不少于一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判决前羁押日期不折抵。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缓刑考验期限有明确规定。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范围不同,目的是根据刑罚轻重合理设置考察期限。“判决确定之日”是关键时间点,若一审后无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开始计算;若有上诉或抗诉,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算。这是为了保证判决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羁押和缓刑性质不同。如果对缓刑期限起算还有疑问,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更详细准确的解答。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若一审宣判后无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此时起算;若有上诉或抗诉,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算。
3.判决前先行羁押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建议相关人员在被宣告缓刑后,及时了解判决生效时间,明确缓刑考验期的起始点。司法机关在宣判时应清晰告知当事人缓刑考验期的计算方式和起始时间,避免产生误解。✫✫✫✫✫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法律分析:
(1)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情况。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少于一年。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判决确定之日”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3)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后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该日期起算。
(4)若提出上诉或抗诉,经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5)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提醒:缓刑考验期限计算有明确规定,不同判决情况起算点不同。遇到相关法律问题,因案情有别,建议咨询以作进一步分析。✫✫✫✫✫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一)对于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有不同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是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不少于一年。
(二)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三)若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后判决生效,缓刑考验期从该日期起算。
(四)若提出上诉或抗诉,经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五)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三条规定,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1.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拘役缓刑考验期是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不少于两个月;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是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不少于一年。
2.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即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之日。
3.一审宣判后无人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从该日起算;上诉或抗诉,二审维持原判或改判缓刑的,从二审判决确定日起算。
4.判决前先行羁押日期,不能折抵缓刑考验期限。✫✫✫✫✫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结论:
缓刑期限起算分两种,拘役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且不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且不少于一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算,判决前羁押日期不折抵。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缓刑考验期限有明确规定。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范围不同,目的是根据刑罚轻重合理设置考察期限。“判决确定之日”是关键时间点,若一审后无上诉、抗诉,上诉抗诉期满判决生效开始计算;若有上诉或抗诉,从二审判决确定之日起算。这是为了保证判决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判决前先行羁押的日期不折抵缓刑考验期限,因为羁押和缓刑性质不同。如果对缓刑期限起算还有疑问,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获取更详细准确的解答。
上一篇:十级伤残低赔偿多少
下一篇:暂无 了